問渠那得清如許
——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文風
■梁 衡
說起黨史上的好文風,人們常會想起毛澤東同志的文章。他的文風影響深遠,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研究。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毛澤東的文章,是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上。當時沒耐心聽課,就去翻書上的插圖。有一張《新民主主義論》的影印件,如螞蟻那么小的字,我一下就被開頭幾句所吸引:“抗戰(zhàn)以來,全國人民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大家以為有了出路,愁眉鎖眼的姿態(tài)為之一掃。但是近來的妥協(xié)空氣,反共聲浪,忽又甚囂塵上,又把全國人民打入悶葫蘆里了?!?/p>
一看,“欣欣向榮”“愁眉鎖眼”“甚囂塵上”“打入悶葫蘆”這么多新詞,我不覺眼前一亮,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興奮。這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文字,說不清是雅,是俗,只覺得新鮮,很美。放學后,我就找來大人的《毛澤東選集》讀。我就是這樣開始讀毛澤東的文章的,開始并不為學政治,是為欣賞語言,讀文學。我沿著山花爛漫的曲徑小路,一步一步直到政治大山的深處。
這就是我一生鐘情于毛澤東文章的緣起。我認為,今天我們紀念他,原因之一,是他的文風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他的文風正如他的事業(yè),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從今天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有四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首先是氣勢,他的文章中有革命家的氣勢——理直氣壯,舍我其誰。凡讀過毛澤東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高屋建瓴、酣暢淋漓的氣勢。其次是有思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從事出,片言成典。人們讀他的文章不是讀小說,也不是來聽他說空話,是要獲得思想,要解決問題。毛澤東的文章之所以能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是因為他的講話和文章中有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思想,很解渴。第三個特點是知識淵博,用典豐富。毛澤東是學問家,他既懂社會規(guī)律,又知道它過去的軌跡,要用這些知識改造社會,管理社會,引導社會前行。毛澤東是一個愛讀書、多讀書、通歷史、懂哲學、愛文學的人。因為文學不只是藝術,還是人學、社會學。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文史典籍,在文章中隨手拈來,十分貼切,借過去說明現在。再一點就是個性的語言。毛澤東是政治家加文學家的語言,典雅、通俗、幽默。語言是領導干部的第一工具。典雅、通俗、幽默,這三點能做到一點亦不容易,但毛澤東三者皆備,而且是完美地結合。
毛澤東無論寫詩詞、寫新聞稿、寫報告,都能做到筆走游龍,游刃有余。在學生時期他就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后來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生涯中,一方面和工農兵廝磨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一方面又手不釋卷,和各種書,如文學書籍——小說、詩詞、曲賦、筆記纏裹在一起,須臾不離。所以毛澤東的文章典雅與通俗共存,樸實與浪漫互見。其語言熔古典與民間、政治與文學于一爐。時常有鄉(xiāng)間農民的口語,又能見到唐詩、宋詞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頭說古,娓娓道來;又如詩人江邊行吟,感天撼地。
毛澤東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精彩的文章,有什么秘訣嗎?我覺得主要有三條。
第一個秘訣是多讀書。
毛澤東的讀書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讀得多,他自述其學問,從孔夫子、梁啟超到拿破侖、馬克思,什么都讀?,F在廬山圖書館還保存有毛澤東在廬山會議期間的借書單,從《廬山志》《昭明文選》《魯迅全集》到《安徒生童話》,內容極廣。
二是讀書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井岡山、延安時期找不到書,他派人到敵占區(qū)買。那時八路軍駐西安、武漢、重慶等辦事處,都有一個任務,就是給延安買書。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出差隨身的行李,首先是一個大的木頭書箱。他的住處名菊香書屋,藏書9萬冊。他睡一個大木床,有半個床堆滿書,就這樣長年伴書而眠。他在延安時說過:我要能再活10年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他去世的前一天,全身插滿管子,醒過來就看書。最后一次閱讀是去世前7小時。
三是認真讀,研究,辨析,寫了大量筆記、批注。
1958年,劉少奇談到賀知章的詩《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此來說明唐代在外為官不帶家眷。
毛澤東為此翻了《舊唐書》《全唐詩話》,然后給劉少奇寫信說:“唐朝未聞官吏禁帶眷屬事,整個歷史也未聞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離家’一詩便作為斷定古代官吏禁帶眷屬的充分證明。自從聽了那次你談到此事以后,總覺不甚妥當。請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對的,我的想法不對。睡不著覺,偶觸及此事,故寫了這些,以供參考?!?/p>
由此可見,領導干部應該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一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一個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毛澤東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僅《毛澤東選集》四卷中共引用成語、典故342條。
第二個秘訣是不脫離革命實踐。
毛澤東的文章是用血與火寫成的,是中國革命的寫照。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凡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經歷的大事他都寫到了。如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根據地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對日斗爭(《論持久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推翻蔣家王朝的斗爭(《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甚至一些重要的事件他都有專門文章,如西安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他參與了中國革命的全過程,深入到軍事、政治活動中,又與工農更密切地接觸。這大大豐富了他的思想,也豐富了他的語言。
第三個秘訣是親自動手。
不管什么樣的天才,讀了多少書,經歷了多少活動,你要轉化為文章,還是得親自去寫,多寫,常寫,熟能生巧,逐漸掌握規(guī)律。毛澤東特別強調領導干部親自動手。他在1948年1月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關于建立報告制度》一文中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書記負責(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每兩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綜合報告?!?/p>
1958年1月21日,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作總結講話,主要講工作方法六十條,其中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不可以一切依賴秘書”“要以自己動手為主,別人輔助為輔”。毛澤東的一生是寫作的一生,他用筆桿子打天下,寫公文、論文、新聞,幾乎寫盡了所有的文體。毛澤東在西柏坡期間,一年時間親手擬電報408封,指揮了三大戰(zhàn)役,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F在西柏坡紀念館將這些電報裝飾成一個大走廊,是一個很壯觀的時光隧道。我們走在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歲月。
今天,我們仍然有必要靜下心來研究一下毛澤東的文章。這至少有兩個用處。一是專門搞寫作的人可從中汲取一點營養(yǎng),特別是注意補充一點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桿;二是身在高位的人向他學一點寫作,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領導干部自身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