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聚焦 堅持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和制度
編者按 我軍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在長期軍事斗爭實踐中積淀而成的,蘊含著我軍政治建軍的寶貴經驗,集中體現出我軍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風,深刻彰顯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則和內容,是永遠不能丟的傳家寶。
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將我軍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精辟概括為“十一個堅持”;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體系部署了新征程上推進政治建軍要抓好的6個方面重點工作,恢復和弘揚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其中之一。習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為新征程上賡續(xù)我軍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在回望歷史中展望未來,在接續(xù)傳承中推動發(fā)展,把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代代傳下去。即日起,解放軍報推出“恢復和弘揚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十一個堅持’系列報道”,反映各部隊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推進政治整訓的新舉措、新實踐、新成就、新經驗。敬請關注。
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引導官兵鑄牢軍魂意識——
守住“根和魂” 永葆“紅透底”
■陶 然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童 康

該旅組織新兵參觀“紅一連”連史館。張潤博攝
聚焦
這是一支“紅透底”的英雄連隊,這是一個“紅到邊”的英雄集體。
“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同志親自在“紅一連”發(fā)展了6名黨員,建立了我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chuàng)了我軍“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從那時起,“黨指揮槍”的原則在人民軍隊落地生根。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因此被譽為“軍魂發(fā)源的地方”。
無往不勝因有“魂”,無所畏懼因有“根”。90多年來,“紅一連”始終保持“軍魂發(fā)源”的忠誠本色,風風雨雨跟黨走,千難萬險不回頭。革命戰(zhàn)爭年代,連隊先后參加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役、遼西會戰(zhàn)等300余次戰(zhàn)斗,被授予“英勇連”“百戰(zhàn)百勝連”等榮譽稱號;進入新時代,連隊出色完成國際維和、搶險救災、沙場閱兵等重大任務,用實際行動將“紅一連”的忠誠底色擦得更亮。
大學生士兵代知非剛到“紅一連”的時候,發(fā)現一個現象:每個班的報刊架上,都有一本被翻得卷了邊的政治理論讀物——《聽黨指揮》。然而,代知非起初對學理論“興趣不大”。
“寧跑五公里,不讀理論書”,是代知非下連之初的真實想法。連隊每次組織討論交流,他總是有意無意地往后躲。一次理論學習結束后,連隊劉指導員點名讓代知非談談學習體會。他憋紅了臉,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紅一連”的兵缺乏理論素養(yǎng),那怎么行?劉指導員琢磨半天,心里有了想法。
沒過多久,連隊計劃組織一堂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情景教育課,劉指導員特意讓代知非飾演“學毛著理論標兵”郭大喜。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代知非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漸漸對郭大喜“如何學好理論”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從一開始的“無感”到演出時沉浸式“代入”,代知非扮演的郭大喜,被官兵評價“演活了”。
“理論是‘精神富礦’,人活著不能沒有精神支撐,作為一名軍人,更是如此?!苯洑v這場精神的洗禮,代知非主動拿起《聽黨指揮》,在細學深悟中加深了對“聽黨話、跟黨走”的理解。
“我軍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十一個堅持’,第一條就是堅持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和制度。”一名多年接受理論熏陶的連隊老兵,對“聽黨指揮”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
那年,上級命令連隊從繁華都市移防偏僻鄉(xiāng)村。消息傳來,官兵心里五味雜陳。此前,不少官兵剛在駐地安家,有的官兵家屬剛辦理完隨軍手續(xù)。時任連長周光魁家屬剛考上駐地公務員,夫妻倆還在駐地買了房,孩子也才出生不久。“好不容易團聚了,現在又要分開,怎么跟她解釋?”周光魁反復思量,一直張不開嘴。沒想到,妻子從其他軍嫂那里得知了連隊移防的消息,表示服從大局,給了他最大的支持。
動員會上,周光魁帶領官兵重溫連隊19次移防的歷史?!啊t一連’的番號無論怎么改、駐地在哪里,聽黨指揮的軍魂永遠不能變也不會變,這是我們連的‘根和魂’?!敝芄饪齽忧榈馗嬖V官兵。
就這樣,全連官兵步調一致,堅決執(zhí)行上級命令,打起背包就出發(fā),圓滿完成移防任務。
理論上的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思想上的追隨是最內在的追隨。這些年,連隊始終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官兵,用紅色基因培塑官兵,探索出一條“支部組學、制度促學、黨員領學、骨干幫學、情景助學”的“五學”路子,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融入官兵日常生活。
在“紅一連”,有句話耳熟能詳:黨在心、槍在手,軍旗永隨黨旗走。連隊注重把理論學習與黨史軍史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利用訓練間隙、黨團活動、士兵講堂等時機,引導官兵在深學細悟中廓清思想迷霧、校準前進方向,在潛移默化中筑牢信仰之基、擦亮忠誠底色。官兵對黨史軍史的學習掌握越深入,“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基樹得越牢固。
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到過“紅一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連隊洋溢著濃厚的紅色氛圍,官兵充盈著純潔的忠誠特質,人人心中有魂、腳下有根。
理論越清醒,行動才能越堅定。90多年來,這支從炮火硝煙中走來的英雄連隊,聚焦備戰(zhàn)打仗主責主業(yè),強化務本職、鉆本業(yè)、謀打贏的責任意識,不斷錘煉打贏本領。
已是深夜,連隊走廊盡頭的研戰(zhàn)室里,討論熱烈、交鋒不斷。電子沙盤前,該連李連長帶領訓練骨干,全面分析白天訓練中的得與失,結合下一步訓練方案學習研究新配發(fā)的無人作戰(zhàn)裝備平臺。李連長說,面對如山的使命,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去年,連隊參加一場實戰(zhàn)化訓練。發(fā)起進攻前,下車戰(zhàn)斗的官兵還沒來得及反應,便遭到“敵”無人機群的攻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敗仗,讓李連長至今記憶猶新。從那天起,李連長帶領官兵直面挑戰(zhàn)、大膽創(chuàng)新,向著諸多未知領域發(fā)起挑戰(zhàn)。今年以來,他們深研戰(zhàn)法訓法,組建全旅第一個“無人作戰(zhàn)排”,為步戰(zhàn)車“插上翅膀”。
既要有聽黨指揮的政治自覺,也要有聽黨指揮的行動自覺。在“紅一連”官兵眼中,“能打勝仗”是對黨忠誠的最響亮回答。聽黨指揮、對黨忠誠,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心中的信念、腳下的行動。
今年5月,旅隊全面換裝某新型輪式裝備。連隊主動擔負先訓試點任務,官兵白天練操作、晚上研戰(zhàn)術,沖鋒在戰(zhàn)斗力建設第一線。
那年,連隊奉命抽組人員參加全軍首支維和步兵營出國維和。任務區(qū)武裝沖突升級,任務危險性可想而知。全連官兵紛紛主動請戰(zhàn),自覺接受組織挑選。維和任務期間,連隊官兵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交出一份出色答卷:53人被授予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為祖國贏得榮譽,為連隊再添光彩。
有一年,駐地山洪暴發(fā),連隊官兵連夜趕赴救援現場。面對危房中傳出的求救聲,時任指導員一聲令下:“老規(guī)矩,黨員跟我上!”危房倒塌瞬間,官兵成功將屋內2名群眾救出。
正是因為把“聽黨指揮”刻印在官兵心底,無論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險象環(huán)生的重大考驗面前,連隊官兵始終聽黨指揮、對黨忠誠,用實際行動踐行愛黨、信黨、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金星閃耀在軍旗上,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嘹亮的歌聲,唱出“紅一連”官兵共同的心聲:守住“根和魂”,永葆“紅透底”,瞄準未來戰(zhàn)場奮力沖鋒。
視點
聽黨指揮是靈魂
■韓 煒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伴隨激昂軍樂,空中護旗梯隊懸掛中國共產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拉開了分列式序幕。
黨旗所指,軍旗所向。黨給我們這支軍隊注入了不可戰(zhàn)勝的靈魂。習主席深刻指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丟?!边@兩個“永遠不能”,把人民軍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緊緊聯結起來。這個“魂”是我軍的生命所系,是我軍的建軍之本,是我軍的力量源泉,是人民軍隊區(qū)別于古今中外任何一支軍隊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我們無往不勝的命脈所在。
無往不勝因有“本”,矢志不渝因有“魂”。鑄牢軍魂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當前,世情、國情、黨情、軍情都在發(fā)生復雜深刻變化,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任務艱巨,我軍在政治上面臨的考驗錯綜復雜,特別是固根與拔根的較量、鑄魂與蛀魂的拉鋸一刻未停。這迫切要求我們恢復和弘揚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持續(xù)深化政治整訓,把凝心聚氣、鑄魂育人、強根固本的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提高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自覺和實際能力,使人民軍隊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奮斗建軍百年,奮進強軍一流。
“堅決聽黨指揮是我們的建軍之魂、強軍之魂。過去我們是這么做的,現在是這么做的,將來還要這么做?!被赝麃砺?,我軍的歷史就是在黨絕對領導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歷史;展望未來,軍魂永不變,軍旗永向黨,人民軍隊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不斷開創(chuàng)強軍新局面,書寫興軍新榮光。
探源
“黨指揮槍”是如何確立起來的

王瑞泓作圖
南昌起義時,成立了以周恩來同志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提出“黨的組織是一切組織的根源”“黨的作用高于一切”,在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明確黨在部隊中的最高領導地位。秋收起義時,成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書記的黨的前敵委員會,首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并制定了5項起義綱領。廣州起義等武裝斗爭,也都堅持了黨對起義部隊領導的原則。這些都是我們黨在領導武裝斗爭中對“黨指揮槍”的初步探索,在隨后的建軍實踐中,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成為兩個標志性的歷史節(jié)點。
秋收起義部隊攻占長沙計劃受挫后轉兵南下,轉移到三灣時,原本5000余人的隊伍,只剩下不足千人。當時,黨的組織主要建在團級以上單位,組織不健全,無法切實掌握部隊。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同志在三灣村頭的大楓樹下,宣布進行整頓和改編,在部隊中健全黨的組織,把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領導延伸到了最基層、最前沿,直達每一個士兵。支部建在連上,部隊就有了靈魂。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經驗時說,紅軍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1929年12月,根據“中央九月來信”,紅四軍在古田召開第九次黨代會,糾正和肅清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通過了毛澤東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建軍原則,確立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制度,提出了解決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根本性問題的原則方向。從此,紅軍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型人民軍隊由此定型。
(曾維君整理)
版式設計:王 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