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楊紅 發(fā)布:2025-11-06 11:28:05
安徽省當涂縣塘南鎮(zhèn)桃園村村民李慶保守護烈士陵園34載——
“這里每寸土地,都記得英雄的模樣”
■舒光明

李慶保在烈士陵園為參觀者講述紅色故事。受訪者供圖
深秋清晨,晨曦初露。78歲的李慶保像往常一樣提著水桶,拿上抹布、掃帚,走進塘南桃園烈士陵園。擦拭碑文、清除雜草……不知不覺,他已在這里守護34個春秋。
這座陵園位于安徽省當涂縣塘南鎮(zhèn)桃園村,離李慶保家不遠。凝視著紀念碑上22名革命先烈的姓名,李慶保神色凝重?!盃奚南攘疫h不止這些。但我只找到22個姓名?!彼D了頓,堅定地說,“放心,我會一直守著陵園,因為這里每寸土地,都記得英雄的模樣?!?/p>
1939年初,為粉碎日偽軍對蕪湖、當涂的分割封鎖計劃,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部長途奔襲官陡門,僅用8分鐘就攻克據(jù)點,殲敵3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輜重。當?shù)刂两窳鱾髦皇酌裰{:“新四軍,是天神,一飛飛到官陡門……”
然而,部隊返回途中,不幸遭日偽軍偷襲,3營政治教導員黃存安、特務大隊副大隊長黃存余等多名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當?shù)厝罕娒爸kU將烈士遺體悄悄安葬在桃園蕩。
桃園蕩,即今天的桃園村,因蘆葦叢生、地形隱蔽,成為當時新四軍理想的駐扎地。新四軍第二支隊曾有兩個排在此休整,戰(zhàn)士們訓練之余常幫農(nóng)戶挑水、掃稻場。新四軍多次戰(zhàn)斗都曾獲得當?shù)厝罕姷姆e極配合與支持。
“祖母常給新四軍洗衣做飯,父親和三姑都是農(nóng)抗會成員,三姑用小木船運送新四軍戰(zhàn)士時中彈犧牲……”憶起家人,李慶保言語中滿是自豪。
20世紀70年代,當?shù)卦诮ㄔO排灌站時意外發(fā)現(xiàn)大量遺骸。憑借直覺和記憶,時任大隊干部的李慶保推測,這很可能是當年犧牲的先烈。經(jīng)多方尋訪調(diào)查和資料印證,有關部門確認,其中9具遺骸為奇襲官陡門后遭伏擊犧牲的新四軍指戰(zhàn)員。
“先烈為了趕走侵略者拋灑熱血,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犧牲與奉獻!”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李慶保,心中涌起強烈的責任感,“一定要為先烈修建陵園!”此后,他四處奔走呼吁,終于在1977年促成塘南桃園烈士陵園的建成。
1991年,從村支書崗位退下來的李慶保主動申請,成為陵園義務看護人。曾有一段時間,他發(fā)現(xiàn)參觀者對英烈事跡知之甚少,村民對英烈的記憶也逐漸模糊,愁得吃不下睡不著。
“不了解英烈的事跡,怎么緬懷與傳承?”為獲取更多史料,他騎著自行車跑遍周邊檔案館、圖書館,最遠一次一天騎行近百里路。
“那會兒沒有手機,沒有掃描儀,只能抄寫在筆記本上?!崩顟c保說,“因為年代久遠,有些檔案紙張?zhí)?,一碰就碎,得屏住呼吸,用指腹輕輕翻?!?/p>
幾年時間,李慶保的筆記本越積越厚,足足抄寫整理了數(shù)萬字的第一手史料。如今,這些珍貴的筆記早已整理成書,但李慶保依舊珍藏著筆記本。翻開筆記本,紙張早已卷邊泛黃,但手寫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一筆一畫都像印刷體一樣工整。李慶保說:“不敢潦草,那記下的是英雄的一生?!?/p>
為系統(tǒng)挖掘整理紅色史料,2004年,李慶保牽頭組建一支10余人的志愿者團隊,義務搜集整理紅色故事。團隊成員多為退休村干部、老教師,對地方史志資料較為熟悉。
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那些曾被時光湮沒的英烈姓名和事跡得以重新被世人銘記: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在當?shù)刂圃炝恕敖饘氎住蠊氽追垂彩录?,在該事件中殉難的侯光、唐泳源、范士然、賈濟民等13名烈士的姓名被一一鐫刻在紀念碑上。
“英烈的事跡銘刻于歷史,也應長留在人們心間?!?4年來,李慶保守護著陵園,堅持為一批批參觀者講述先烈的故事。讓他欣慰的是,2023年9月,塘南鎮(zhèn)組建“紅色故事講解志愿服務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為守護紅色記憶注入新鮮血液。
“奇襲官陡門是新四軍長途奔襲的典型戰(zhàn)例,從開始到結束僅用8分鐘……”如今,28歲的蔣云已是“紅色故事講解志愿服務隊”的金牌講解員,“我的祖輩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段歷史講好?!?/p>
“我們曾被你們守護,如今換我們守護你們?!边@句話寫在李慶保的講解詞里,也深深刻在每名講解員心中。
“我們這一代人終將老去,紅色精神要靠年輕人傳承?!蓖诹陥@內(nèi)認真講解的年輕志愿者們,李慶保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要讓后人記得,曾有人為了信仰、為了民族,奮不顧身地守護每一寸土地?!?/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