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徐占虎 發(fā)布:2025-10-18 08:01:14
半生沉默,亦是深情告白
——走近一位老汽車兵的無悔人生
■喬振友 鄭慶山 劉廣校

圖①:海風20世紀60年代留影。圖②:海風手捧2024年獲頒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圖③:“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受訪者供圖
10月1日,舉國同慶的日子。
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廣場的晨光中,一位老人緩步而行。不遠處的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望著這抹鮮艷的“紅”,老人不由自主停下腳步。駐足良久,他才繼續(xù)前行。
老人名叫海風,86歲,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名老汽車兵。海風家中的柜子里,保存著兩枚他尤為珍愛的紀念章,一枚是“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另一枚是2024年獲頒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云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段經(jīng)典影像記錄下當時的一幕:戈壁灘上,欣喜若狂的人們激動地呼喊著、跳躍著、擁抱著,把帽子拋向天空……
距離羅布泊幾千公里之外的南方某礦區(qū),當從廣播中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海風與戰(zhàn)友們也在用同樣的方式慶祝——這勝利的果實中,也凝結(jié)著他們無悔的奉獻與擔當。
60多年過去,筆者眼前的海風滿頭銀發(fā)、衣著樸素。自1979年退役回到阜新老家以來,在人們的印象里,海風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汽車司機,退休后的生活也很簡單。直到工作人員登門送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他過去的經(jīng)歷才為人所知。
對于海風而言,他的人生沉默平凡,但有滋有味。無論身在軍旅還是回到地方,從他的身上,人們都能看到一代共和國老兵忠誠使命、無私奉獻的精神底色。
時間回到1958年初,19歲的蒙古族青年海風告別家鄉(xiāng),登上開往軍營的列車。來到原沈陽軍區(qū)某坦克教導團,海風看到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回到祖國的功勛坦克,保家衛(wèi)國、建功軍營的豪情,從心中油然而生。
入伍第一年,海風成長為一名二炮手。第二年,部隊挑選優(yōu)秀士兵參加汽車駕駛員培訓,平時訓練表現(xiàn)突出的海風被選中,并以全優(yōu)成績結(jié)業(yè)。調(diào)整到駕駛員崗位后,他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駕駛技術愈發(fā)嫻熟。
“連長說開車重要,我就把開車當成天大的事。組織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全力以赴去干?!焙oL說。
1961年,海風光榮入黨。工作中,他遇事總是沖在前面,危險的運輸任務他當頭車,緊急任務他第一個上。成為班長后,他帶的兵“嗷嗷叫”,所帶班被評為“四好班”,他個人也連續(xù)兩年獲評軍區(qū)“五好戰(zhàn)士”。
然而,正當海風被軍區(q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準備繼續(xù)扎根軍營建功立業(yè)之際,1964年初的一紙退伍命令,令他始料未及。因“組織需要”,他被調(diào)往北方某礦區(qū)工作。
來到荒涼的礦區(qū),看到戒備森嚴的崗哨和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海風隱約意識到自己將從事的工作非同尋常?!拔覀冞\輸?shù)牡V石裝在特制的鉛罐里,每次出車前都要仔細檢查防護裝備,確保安全?!焙oL回憶。
半年后,海風又被調(diào)往南方某礦區(qū),繼續(xù)從事礦石運輸工作。1964年10月16日晚,海風正在礦區(qū)待命。他記得,當廣播中突然傳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整個礦區(qū)一下子沸騰起來。人們盡情歡呼、彼此擁抱,守在車上的海風“按著汽車喇叭不松手,足足按了3分鐘”。
回憶往事,老人眼中泛起淚光:“那時候隊長總跟我們說,要不惜一切代價,把礦石安全送到。當?shù)弥覀儑矣辛嗽訌?,中國人從此挺直了腰桿,我覺得就是為此付出生命也值得!”
歡欣之后,是延續(xù)半生的沉默。
海風的妻子孟昭霞談起往事:“那時候,我只知道他的工作特殊,但問他具體做什么,他只說自己是開車的,再問就不吭聲了。我理解他是為國家工作,不該問的就不再多問?!?/p>
說起妻子多年來的體諒與理解,海風臉上帶著歉疚,溫和地笑了。隨后,他認真地告訴筆者:“我們響應國家號召,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來到礦區(qū)?!喜桓娓改福虏桓嫫迌骸?,這是鐵的紀律,每個人都自覺自愿遵守?!?/p>
1972年,海風的身份再次發(fā)生改變。因任務需要,又是一紙命令,他再次穿上軍裝。身份變了,職務沒變,還是運輸班長;職責也沒變,依然是運送礦石;作風更沒變,還是那個“拼命三郎”。
南方的盛夏,海風和戰(zhàn)友們身穿厚重的防護服運輸?shù)V石,汗水流進眼睛,只能用力眨眨眼緩解刺痛。往返在崎嶇山路上,他帶領戰(zhàn)友克服種種挑戰(zhàn),一次次完成任務。因運輸?shù)牡V石具有放射性,經(jīng)年累月下來,海風的身體還是受到影響。那些年,他幾次因病住進醫(yī)院。張開手掌,他的十根手指存在不同程度的彎曲變形。
1979年,海風第二次退役。同期退役的許多戰(zhàn)友留在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當?shù)?,他卻堅持回原籍。“在礦區(qū)的那些年,我沒回過幾次老家,虧欠父母的太多了……”海風說。
海風被安置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第三工業(yè)局工作。當時,他完全可以申請更好的崗位,但他把兩本退伍證和早些年獲得的榮譽證書留在家里,只帶著駕駛證去新單位報到。組織詢問他的工作意愿,他只是說:“干老本行,開車就行。”
于是,他成了一名普通司機。
然而,同樣是司機,同事們慢慢發(fā)現(xiàn)海風的不同之處。他的駕駛技術無人可及,修車技術同樣一流。每當車輛出現(xiàn)問題,同事們總是找海風修理。每年僅修車一項,海風就為單位節(jié)省不少費用。
同事們親切地稱呼海風為“海師傅”。大家知道他是個退伍兵,人善良、技術好,能吃苦、話不多,經(jīng)常感慨“海師傅不愧是當過兵的人”“部隊確實能鍛煉人”……可沒人能想到,這背后藏著一段為國防事業(yè)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甘愿堅守平凡的故事。
“當年我入黨的時候,就對組織保證過,無論任何時候,都要經(jīng)得起考驗;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決聽黨的話,熱情地執(zhí)行組織交給我的任務?!避娙艘恢Z千金——入黨64年來,海風一直用行動履行這份承諾。
“第三工業(yè)局,這個名字聽上去響亮,可當時并不景氣?!焙oL的大兒子海志文回憶,那時候全家生活就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有段時間父親單位開不出工資來,家里生活遇到困難,可父親從不許他們找組織提要求?!皢挝豢赡苁怯龅嚼щy了,這時候我們應該幫著解決問題,不能再添麻煩。”他這樣對家人說。
海志文還記得,那一年,父親單位收發(fā)室的大叔離職,出車之余父親主動承擔起這份工作。平時有一些廢舊紙張、瓶子等需要清理,父親就主動幫忙去賣廢品。賣廢品的錢雖然少,他也全部交給單位,從不揣進自己的腰包。
“那些東西都是公家的,我們不能占公家便宜?!边@是海風給自己和家人定下的規(guī)矩。
近些年,因當?shù)夭疬w,海風和妻子從原來面積不大的平房搬進嶄新的樓房。環(huán)視這個家,明亮的房間里,擺放著許多舊家具?!斑@都是當年的老家具,轉(zhuǎn)業(yè)回來他一件也舍不得丟,愣是從南方運回了阜新,一直用到現(xiàn)在?!泵险严颊f。
生活上格外儉樸的海風,有些時候又十分大方。聽說哪里發(fā)生了重大災情,他總是積極地拿出一部分退休金,通過社區(qū)向組織交納特殊黨費,“黨和國家遇到困難,我這個老黨員能出點力就要出點力”。
2024年,對于海風和家人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當海風收到中國核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頒發(fā)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時,他的妻子兒女,才第一次知道老人那些年從事的特殊工作,是多么光榮。
半生沉默,亦是對黨和國家的深情告白。多年守護這份“不能說的光榮”,海風直言自己無怨無悔。
“為了‘兩彈一星’事業(yè),多少人在更惡劣的環(huán)境下工作,多少人獻出了生命。我的生活已經(jīng)很好了,我很知足。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兵?!焙oL說。
制圖:扈 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