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獨行列傳》中這樣描述范冉,“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狈度?,字史云,漢桓帝時為萊蕪長,被后世尊為古代廉吏的典范。明朝吳從先在《小窗自紀》中贊揚他:“甑中生塵釜生魚,千載之下,不悲其窮而揚其清。故知澹泊之鄉(xiāng),芳潔所托?!?/p>
一個人能否做到清正廉潔,與其是否有淡泊之心關系甚大。孔子就說過,“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狈_浩瀚的史籍,自古以來,清心寡欲,恬靜自處,不慕名利地位,不為斗米折腰,是清官廉吏的一種共同品格。不管身處什么樣的時代、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他們始終保持淡泊之志,以平和的心態(tài)、清苦的生活,穩(wěn)穩(wěn)地托起高尚的品行。
許多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是淡泊名利的典范。陳云同志曾寫下一幅題詞,“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yè)重如山”。這既是他一生奮斗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對黨內(nèi)同志的諄諄教誨。我們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革命先驅(qū)李大釗,不僅自己“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地節(jié)儉生活,他的后代也都淡泊名利,不謀私利。長子李葆華先后任過水利部黨組書記等職務,不論在哪個崗位都生活儉樸、清正廉潔,直至2005年去世,仍住著上世紀70年代的房子,用著老舊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李大釗的孫子、“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繼承家風,固守清貧,把“永遠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當作為官的本分,身為廳級干部仍然騎自行車上下班,一騎就是20多年。正是這樣的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常懷淡泊之心,堅守住了“不求有名于個人,只求有益于黨”的精神家園和革命氣節(ji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笨v觀古今,無數(shù)的事實表明,只有具備淡泊的心境,從內(nèi)心涵養(yǎng)一汩清泉,才能“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清廉為官,奉公為民。如果對身外之物過分追求,橫也攀比豎也攀比,不知足不知止,導致內(nèi)心失衡、私欲膨脹,以至甘為物質(zhì)奴役,手中的權力就可能會成為貪腐謀私的工具,正如古人所說,“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廉潔自律是共產(chǎn)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能否守住拒腐防變的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nèi)心。很多落馬的官員懺悔時痛哭流涕,說都是被心中的貪欲所害,“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不能為欲望所困。古人早就告誡我們:“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茲事體大,不可不察,不可不慎焉”。
落馬官員的懺悔不僅對黨員干部,乃至對所有握有公權力的人來說,都是深刻的警示和啟迪?!疤煜轮y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惫茏∝澯?,最好的辦法就是常撣心靈灰塵、常清思想垃圾、常掏靈魂旮旯,永遠葆有一顆淡泊之心,寡欲少求,戒貪止欲,耐得住生活上的清苦和寂寞,不追求安逸,不貪圖享受,從思想根子和靈魂深處,扣好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第一粒扣子”,以內(nèi)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借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就是“不管時代潮流和社會風尚怎樣,人總是可以憑著自己高尚的品質(zhì),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