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審時度勢,努力抓住機遇,妥善應對挑戰(zhàn),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fā)展,為我國發(fā)展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我們深刻認識當前全球治理的總體形勢,辨明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的基本方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當前全球治理架構面臨多重困境
二戰(zhàn)結束至今,一個以聯合國為核心、各方廣泛參與的全球治理架構初步建成,并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安理會、經社理事會、人權理事會、國際法院、聯大和秘書處等六大機構,以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糧農組織、教科文組織等大量專業(yè)組織,支撐起一整套體制機制安排。這一全球治理架構的形成,是國際合作意識覺醒的產物,是各方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相較過去幾百年間的戰(zhàn)爭、殖民與壓迫,是時代進步的重要體現。
但由于特定的時空背景,這一治理架構在建立過程中難免受到強權政治和美蘇冷戰(zhàn)影響,發(fā)展中國家對各種建章立制工作的參與明顯不足;冷戰(zhàn)結束后的全球大融合,以及人類交通與交流技術的飛躍式進步,使得人類社會的面貌發(fā)生極為深刻的變化,產生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這些內外部、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使當前的全球治理架構正面臨利益協調難度加大、機制割裂、各自為戰(zhàn)等多重困境。
由于這些困境,這一架構在履行全球治理職能時已愈發(fā)吃力,全球治理的質量和效率隨之降低,引發(fā)全球安全環(huán)境的惡化、發(fā)展動力的不足和人道災難的增多。目前全球有6000多萬人因武裝沖突和暴力事件流離失所,規(guī)模創(chuàng)二戰(zhàn)以來最高紀錄;15億民眾生活在循環(huán)往復的暴力沖突地區(qū),沖突每年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損失高達14.3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13%。
總之,當前全球治理架構雖已基本成型,但要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還有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必須對現有治理架構進行深刻變革。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隨著全球性挑戰(zhàn)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
弘揚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
習總書記強調,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
如何讓變革順應時代?習總書記此次指出的“更加合理公正”,明確了變革的方向,代表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心聲,站在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
當下,經濟全球化已把世界各國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各國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追求我贏你輸、贏者通吃或獨善其身已行不通。但一些發(fā)達國家不適應新興國家群體崛起這一現實,依舊借助“制度霸權”以鄰為壑,全球治理體制現狀不盡如人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提出弘揚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以此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要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guī)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這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努力實現全覆蓋,是全球治理新機制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現有的那些條塊分割的治理機制之間要加強統籌協調,實現源頭治理、綜合治理,而且要針對當前經濟金融領域、??仗炀W等“全球公域”以及涉糧、涉油、涉網、涉恐、涉氣候變化、涉病等重點議題,循序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新機制。
這些變革方向,也與中國近年來倡導的理念和落實的行動一脈相承。習總書記近年來在國際場合反復倡導“命運共同體”主張,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呼吁各國強化協調合作意識,為新時期的全球治理變革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有力的理念引領;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基于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利益匯合點,進一步增進全球發(fā)展動力的積極嘗試與努力。此外,中國在國際維和、抗擊埃博拉病毒、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承諾,也同樣體現了中國作為新時期全球治理變革參與者、推動者的責任與擔當。
為變革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力量
作為當今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重要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中國倡導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并不意味著要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改革完善。
新時期,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應勇于擔當“橋梁”角色,充分發(fā)揮對接和協調作用。具體而言,應聚焦如下五方面協調工作。
做好南北協調。在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努力探索更多可以合作共贏的利益匯合點,力爭“南南合作”與“南北協調”并行不悖、相互促進。
搞好東西協調。對于全球治理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分歧,可以展開爭論,但要避免對抗,努力搞好融會貫通和兼收并蓄,力爭形成立足“共同體意識”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規(guī)則。
善于新舊協調。既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又不斷順應時勢推進相關改革,完善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
加強中美協調。充分認識到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新型大國關系”框架下強化戰(zhàn)略溝通,確保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個引擎之間協調運行,避免戰(zhàn)略互疑阻礙務實合作。
重視內外協調。進一步向國內民眾闡明“賬房里出不來大戰(zhàn)略”“小算盤打不出大政治”的基本道理,闡明中國未來發(fā)展有賴于主動塑造外部環(huán)境、積極拓展發(fā)展空間的戰(zhàn)略需要,闡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從而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合力。
(作者王鴻剛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