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1月1日電(記者于力、丁非白)74歲的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賽馬鎮(zhèn)幸福村民楊樹武,盯著手機(jī)里那張老照片,淚水無聲滑落。照片上,身著軍裝的年輕面龐英氣勃發(fā)——這是他父親楊忠貴,一位志愿軍烈士?!斑@輩子,我從沒這么清楚地看過父親?!彼穆曇衾餄M是歲月沉淀的思念。
父親楊忠貴的故事,是爺爺楊維林一遍遍講給他的記憶碎片。1947年,楊忠貴投身革命,后隨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1952年8月,24歲的楊忠貴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那時的楊樹武尚在襁褓,從未與父親謀面。
尋找父親,成了這個家庭跨越三代的執(zhí)念。楊樹武的小兒子楊永強(qiáng),曾兩次專程趕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密密麻麻的英名墻上細(xì)細(xì)搜尋,找到“楊忠貴”三個字后,用手指一遍遍摩挲,仿佛要將爺爺?shù)拿挚踢M(jìn)心里。2021年,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時,其中一具被初步判定為疑似楊忠貴的遺骸。2022年,楊樹武在退役軍人事務(wù)部門的安排下,進(jìn)行了血液DNA采樣。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紀(jì)念日當(dāng)天,退役軍人事務(wù)部公布了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工作的最新進(jìn)展,8位志愿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rèn),其中就包括楊樹武的父親楊忠貴。

圖為楊樹武與妻子在家門口合影。新華社記者 于力 攝
10月26日,退役軍人事務(wù)部門工作人員帶著“通過DNA分析比對和專家論證審定,抗美援朝烈士楊忠貴比對成功”的消息來到楊樹武家。彼時他正在地里掰苞米,聽到消息的瞬間,整個人僵在原地,良久才喃喃道:“我想馬上就去看看他……”
也是在這一天,記者見到了楊樹武。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家里珍藏的一張泛黃膠片,這是他對父親僅存的實物念想,可因年代久遠(yuǎn),在當(dāng)?shù)貨]能將照片洗印出來。
“您能幫我想想辦法嗎?”楊樹武的眼神里滿是期盼。記者當(dāng)即接過膠片帶回沈陽找到一家掌握老照片洗印技術(shù)的沖洗店。當(dāng)清晰的照片洗出后,記者第一時間拍照發(fā)給楊樹武,讓他在手機(jī)屏幕上,與父親完成了“相見”。
這場跨越70多年的“相見”,沒有聲勢浩大的儀式,卻藏著動人的分量:是一個家庭三代人從未放棄的守望,更是英雄忠魂與家國情懷的深深交融。

